首页 > 技术资讯 > 行业咨讯

东方科技论坛—“微流控技术及生物医疗应用发展趋势”研讨会成功举办!

第277期东方科技论坛“微流控技术及生物医疗应用发展趋势”研讨会于2016年6月16日至17日在上海沪杏科技图书馆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联合举办,上海微系统所所长、中科院院士王曦担任本次大会主席。

本次会议参会专家共计40余位,分别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中国医科大学、重庆大学、大连化物所、中科院电子所、中科院微电子所、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博奥生物有限公司、天津微纳芯科技有限公司、华大基因、安派科生物医学、科华生物、霆科生物等多家高校、科研单位以及企业。

本次研讨会围绕微流控技术发展前沿趋势,微流控技术在医疗设备、快速检测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微流控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困难等议题展开讨论,以促进相互了解,增强交叉学科交流,为我国微流控技术与产业的发展提供战略思路与建议。

128.jpg

问题与建议

1、微流控技术的产业化难题

微流控概念已经为人熟知多年,近两年更是在业界掀起了一股微流控产品开发的热潮。然而市场上的微流控产品基本还都是来自国外厂商,中国品牌寥寥无几。这其中固然有中国微流控产业起步较晚的原因,但也与微流控产品自身的一些问题息息相关。

从产品角度来看,很多研究阶段的产品拥有非常复杂华丽的功能,然而却忽视了简单、易用、低成本和高可靠性这些作为商业化产品所必需具备的基本品质;另外,很多微流控芯片结构和功能都非常精巧,外围设备设备却非常复杂,如需要人工进行样品前处理,人工加样等,使得其宣称的“自动化测试”的优势大打折扣,沦为了“伪自动化”;基于聚合物的微流控芯片大规模生产的批间差仍然是困扰业界的问题,需要微加工工艺进一步的探索。

此外,微流控产品需要更精确地瞄准市场痛点,避免“大而全”的设计思路。特别是国内市场对微流控产品接受程度还不高,在当前技术水平下,产业化更应当专注于某些能特别发挥微流控芯片“小、快、灵活”特点的市场,做“只有微流控才能做”的事情,才有可能出现“杀手级应用"(killer application)。

2、下一代微流控技术往何处走

虽然同为“芯片”也同样采用微加工技术,微流控目前并不存在像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ITRS)一样具有产业指导意义的路线图,因而导致在研发方向的选择上各自为战,过于分散。与IC行业’集团军’作战相比,微流控芯片的研发更像是"军阀混战"的局面。能否像集成电路一样提炼出一个或一组具有市场意义的关键技术参数,来评定微流控技术的发展阶段,也成为会上专家所提出的问题。

尽管微流控技术路线图如何定义甚至连存在与否都还没有定论,但与会专家经过讨论还是对微流控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阶段性的展望。

专家总结认为,第一阶段的微流控应用以POCT为主,芯片和检测设备追求简单可靠。因为目前微流控技术还局限在检测领域,在样品处理自动化,流体操控等部分还没有能力涉及,现阶段微流控还远远没有发挥出自身的潜力。

下一阶段微流控要与微电子、临床医学等多学科交叉,实现流体的主动操控,在高通量单细胞操控、数字PCR、下一代基因测序设备上开展应用。

第三阶段则是以器官芯片、生物3D打印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微流控在这些领域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3、专家建议

经过热烈的讨论,与会专家为中国微流控技术与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中肯可行的建议。

首先,在技术研发方向上,一方面瞄准当前的产业化目标,开展可靠性高、重复性好、低成本,可大批量生产的微流控芯片生产研究,为当前微流控应用开发提供扎实可靠的基础;另一方面,开发具备主动控制结构及控制电路的新一代复杂微流控芯片,特别是与微电子技术结合,实现真正的片上系统,并寻找合适的大规模应用以发挥MEMS技术批量生产时的成本优势。

第二,在专业交流上,加强不同学科的垂直交叉,促进不同领域专家的合作;加强研发、应用和市场人员的交流,避免“靠看论文决定研发方向”。

第三,在创新机制上,设立产业转化平台机构,沟通产业界需求和学术界最新进展,确认并开展临近产业化阶段的技术研究;同时投入资源解决业内关心的共性问题。

215.jpg

311.jpg

文章来源:传感器与物联网



标签:   微流控 微流控芯片 市场化